近日,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示2018年江西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江西共青江中食療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江中食療),憑借著米糊智能制造數字化生產車間項目在全省40個入選項目中脫穎而出,引發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據了解,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是工信部按照《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相關要求,重點圍繞離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等五種智能制造模式,對各企業開展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評價,以鼓勵新技術集成應用,促進智能制造技術在各行業應用。
那么,江中食療是如何運用信息化、自動化的生產方式現食品現代化智能制造的?
“無人化”智能制造數字化生產車間
2015年,江中食療創立之初,就投入“大手筆”在智能制造領域。制造基地總占地約1900畝,其中生產用地占30%,綠化及水面面積為70%。一期投資5.2億元建設的食品綜合車間,米稀年產量可達15000噸、餅干可達7500噸生產規模。
在這個機械森林一般的廠房中,從原料大米的精準稱量開始,利用國內先進的氣流輸送物料系統,直至產品的灌裝、外包打碼裝箱、碼垛等環節,依托視覺AI、記憶識別等人工智能的在線檢測技術,整條生產線幾乎看不見工人的身影。這樣節能高效的智能車間可以實現提高能源利用率20%以上,降低運營成本5%以上,降低不良品率5%以上,提高生產效率50%以上,縮短產品研制周期一半以上。
當前,全球制造業正加快邁向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智能制造對制造業競爭力的影響越來越大。發展智能制造既符合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重塑我國制造業新優勢,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這點上,江中食療一直堅持以創新為本,不光是產品上的科技創新,也體現在生產工藝上的技術創新,利用智能現代化的手段實現了從生產到流通環節的降本增效。
科技助力江中食療發展
江中食療的智能生產車間實現了縮短產品研制周期、降低資源能源消耗、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等功能。
這并非江中食療首次“嘗鮮”,在科技創新這條路上,江中食療從未止步過。
早在2016年,江中食療研發的“果蔬益生菌發酵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應用”項目,在該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首次成功將益生菌發酵技術引入果蔬食品精深加工領域,實現了果蔬益生菌發酵關鍵技術產業化的重大突破。益生菌發酵果蔬汁實現全果打漿發酵的同時,不僅保留了營養素,改善了口感,同時還不會產生廢渣,大大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和對資源的浪費。
今年,在剛舉行完的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五屆年會上,江中食療憑借“改善胃腸道功能系列健康產品研發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這一創新科技研究,榮獲“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獎項為2006年11月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設立、經科技部和國家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批準登記的社會力量獎,被認為是食品行業的權威獎項。
科技創新給江中食療帶來的不僅僅是高效率,更是高品質,江中食療的產品利用“藥食同源”材料,依托新工藝、新技術以及先進制造設備,實現智能制造。公司一直積極倡導用食療的方法來養胃,滿足當今人們不想吃藥、不愛吃藥還要維護身體健康的需求。江中猴姑米稀作為公司明星暢銷產品,將數十種藥食兩用的食材經過科學配比精制而成,在老祖宗的經典養胃配方之上,又通過高科技萃取熟化工藝,制造出適合中國人食用的健康養胃早餐臻品。“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就是行業對江中猴姑米稀的養胃理念及養胃效果的最權威認可和證明。
江中食療每年投入大量資金革新技術、創新產品。為的就是在保證產品品質,讓消費者吃的放心,盡管食品行業的相關法規并沒有要求食品做臨床,江中食療仍然堅持對猴姑米稀做了兩年臨床觀察。正是這種堅持以嚴謹的制藥精神以及工匠精神指導產品的研發,江中食療才能做出消費者喜歡的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