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胡可一已經是連任三屆的老“委員”了。長期以來,他都關注著自己熟悉的船海領域。去年,他在兩會上提出了要關注我國船舶配套業的發展。今年,他繼續為船海工業發聲,帶來了《以智能制造增強核心競爭力 推進海洋裝備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去年一年,在圍繞船海領域進行調研的過程中,他發現,近年來我國船海工業的設計水平、建造效率和質量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已具備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等主流船型自主開發能力,在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海工裝備領域也有所突破。
但是,當前我國船舶制造業利潤低下,市場較低迷也是不爭的事實。“我國船海工業深層次的問題是創新驅動力不足所導致的結構性產能過剩,在產能過剩的背后還有智能化制造水平低、產業鏈處于中低端和人口紅利不再的嚴峻事實。”胡可一指出,“如果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必將影響到我國海洋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和高質量發展。”
海洋裝備制造業作為為水上交通、海洋資源開發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綜合性和戰略性產業,是國家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基礎和重要支撐。因此,進一步提升我國船海工業的創新驅動力,加快發展智能化制造,是保持船海工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和抓手。
他舉例,當前,江南造船就引進了焊接計算機管控設備,利用其進行對焊工施焊的焊接參數進行遠程控制,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提高了質量,是船廠制造環節中實施智能化的一個有益嘗試。
胡可一指出,與一些先進制造業相比,目前我國船海工業在智能制造方面整體是比較落后的。“國內的先進船廠主要還是在部件和管件的切割、焊接、涂裝等環節應用了機器替人,只能實現局部的自動化流水線生產。因此,我國船海行業的智能制造建設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在物聯網的應用、智能化建造水平、數字化設計支撐能力、生產管理的智能化管控等方面尚存在著較大差距。”
為此,胡可一提出,船海工業要朝著“設計數字化、信息集成化、船型智能化、建造自動化和管理精細化”的智能船廠方向發展,推進智能船廠和智能生產流程建設,進一步促進我國海洋裝備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要針對船海工業的特點進行智能制造的頂層規劃。”胡可一建議。船海工業是一個典型的離散型制造業,具有按訂單生產、多品種小批量、建造過程修改多等特點。因此,應進行智能制造的頂層規劃,鼓勵船企在單個流程、制造單元等進行試點,國家和地方要輔以一定的配套和支持政策,以及產學研合作的模式。
同時,要堅持走“雙通道”智能制造的創新之路。“只有雙管齊下,才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彎道超車,縮短與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胡可一說,發達國家的智能制造一般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 “串聯式”發展路線,在我國,船海工業只有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并行推進”的“雙通道”創新之路,才能盡早實現中國制造業智能化轉型。
其中,一個通道是船型研發和工藝工法的創新能力,另一個通道是三維“數字樣船”為基礎信息化拓展的應用能力。“兩個通道是一個動態聯動的過程,任何一個通道滯后都會讓造船企業在智能制造的路上走不快、走不遠。”胡可一指出。
此外,加快建設船海工業智能制造發展生態環境也是當務之急。他提出,首先要大力發展和移植適用于造船行業的智能制造裝備和智能控制系統。其次要強化造船和智能制造復合人才的培養,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培養體系。三是加快系統解決方案迭代創新與服務模式創新,使一些通用制造業的智能系統解決方案能夠移植到船海行業中來。
胡可一認為,還要充分重視三維電子模型在智能制造中的核心地位。“從現有船舶設計的模式來看,智能制造的數據模型主要來自數字化設計的電子模型。只有洞悉關鍵的數據關系,建立單一數據源才能為模擬仿真、動態感知、實時分析、自主決策、精準執行等智能制造提供保證。”
由于不同船海企業的產品構成和自身情況有較大差異,發展階段和實際痛點也有所不同,所以發展智能制造不能“一刀切”,要結合企業發展需要,實事求是地探索適合企業實際的智能化轉型的路徑,充分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智能制造是企業脫胎換骨的自我提升過程,需要改造的維度巨大,不可能一步到位。”他提出,“要一步一步探索、分階段和分層級推進,形成可復制、可移植和可推廣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