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協議,合作雙方將共同推動中德兩國行業間人才培育和技術交流與合作。恩智浦將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鏈和智能制造相關領域的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工程師提供培訓,還將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推動兩國工業4.0創新示范中心的建立。目前雙方已經在深圳聯合舉辦了高級技術培訓,相關后續課程及2017年培訓計劃等其他合作項目也已陸續啟動。
恩智浦大中華區總裁鄭力表示,恩智浦在集成電路和智能制造領域擁有技術和經驗積累,期待參與并支持兩國在相關領域的技術交流和人才培育合作,支持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專訪時,鄭力指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特征,這種轉型在人才需求方面面臨著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智能制造讓傳統的機械制造發生深刻變革,以往機械制造的發展趨勢是細分化,其對人才的需求仍然限于機械行業內部。而智能制造則不限于技術本身,更多是應用的變化,這需要更多擁有跨學科背景的人才,他們既要懂得機械,又要熟悉電子、通信、互聯網等領域。這種復合型人才的儲備厚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國家智能制造行業的發展速度。
作為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的技術先進企業,恩智浦一直通過促進國際交流,積極參與推動中國電子信息及嵌入式系統的人才培養工程。至2016年6月,恩智浦已與中國150所高校建立了200個聯合實驗室,服務于高校電子類課程和學生實踐創新活動。
鄭力告訴記者,恩智浦在人才培養方面有自己的方法,一方面注重對員工的培養;另一方面,注重合作伙伴的人才培養。“如果我們合作伙伴的研發人員不能與我們的需求相匹配,這必定制約我們的發展,甚至是行業的發展。因此,讓合作伙伴與我們一同成長,讓整個產業鏈上的人員素質得以提高,才能保證行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非常迅速,而這一行業同時又是投資密集型產業。鄭力舉例說,一家能生產12英寸集成電路的工廠,投資額在20億~30億美元。研發工程師的一項研發投入都是以億美元計算的。這意味著該行業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大筆投入。同時,該領域的人才又十分稀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可以實現人才的共享,進而推進國內外同行業企業在同一平臺上實現互補,將取得雙贏的結果。
“在行業集中度較高的情況下,知識經驗的共享過程對合作雙方都是有益的。通過相互切磋從而獲得研發與設計的溢出效應,相信對于中國與國際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利好。”鄭力認為,要實現行業與產業的發展,靠一兩家企業單打獨斗是不可能實現的。人才領域的國際合作有利于實現多贏。
據了解,為支持中國大學生的實踐和提高其創新能力,8月20日,由恩智浦協辦的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車競賽大湖南長沙舉辦,來自全國近500所高校的約2500支隊伍報名參賽,在全國8個賽區展開激烈的角逐。競賽內容以智能汽車在特定賽道上能自主行駛并完成復雜工程任務為主,涵蓋了控制、模式識別、傳感技術、電子、電氣、計算機、機械等多個學科的知識。
鄭力表示,恩智浦致力于通過安全連接及基礎設施解決方案為人們更智慧、便捷的生活保駕護航。作為全球嵌入式應用安全連接技術領導者,恩智浦希望為促進中國與國際企業之間的人才合作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