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麥肯錫公司啟動第二輪關于工業4.0發展情況的全球專家調查。調查小組由300名來自德國、美國和日本的行業專家構成,涉及汽車、化工、消費品、醫療、紙張和包裝、軟件、運輸和物流、工業設備、工業自動化和半導體等諸多領域。調查涵蓋了工業4.0發展過程中涉及到的技術供應商和制造商,主要衡量了專家對于工業4.0發展情況的態度,反映了工業4.0取得的成就和目前進程,以及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障礙。
一、工業4.0概念提出后制造業發展情況
(一)企業對工業4.0的期望居高不下
從宏觀層面上來看,技術供應商和制造商都對工業4.0信心十足。去年相關調查結果顯示,90%的公司認為工業4.0是機遇而非挑戰,其中德國和美國保持更加樂觀的態度(占比分別為92%和90%),日本也維持了較高信心(占比為78%)。
受訪者對于工業4.0對其產生的影響也持樂觀態度,90%的受訪者認為在工業4.0進程中,公司競爭力可以維持或超越現狀,而僅有10%的人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公司競爭力會減弱。
部分專家認為,競爭力的提高更多體現在運營效率的提升而非商業模式的轉變,這個觀點在德國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調查中91%的德國受訪者認為工業4.0能夠提升公司的運營效率,有76%的德國人認為工業4.0會帶來公司商業模式的轉變。同時55%的德國受訪者認為行業外競爭者會利用工業4.0的契機沖擊傳統產業,而美國和日本分別有81%和75%的受訪者認為這種現象極有可能發生。
(二)小部分制造業取得進展
雖然目前成果較少,但大多數公司仍對工業4.0將帶給個人和集體的影響充滿信心。有60%的受訪者表示去年一年中工業4.0的策略和規劃沒有或者僅取得了有限的進展,而剩余40%的受訪者表示公司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而在工業4.0技術應用方面,供應商的調查結果為47%,略高于用戶及制造商的調查結果(37%)。同時,這項調查也存在比較明顯的地區差異:德國公司取得了更多的進步,受訪者中56%認為公司取得了好的或是實質性進展,緊隨其后美國占比50%,日本則對此信心略顯不足,僅有16%受訪者認為工業4.0帶來實質性進展。
公司是否對工業4.0發展做了充分的準備對于調查結果影響較大,尤其在制造商調查結果中具有顯著影響:對于那些在工業4.0進程中取得有限進展的制造商的調查結果顯示,70%的受訪者沒有制定工業4.0發展戰略,也沒有劃分明確的責權,同時缺乏現實的發展規劃。對于那些反映取得了好的和實質性進展的受訪者調查結果顯示,低于20%的人缺乏上述規劃元素。
研發支出是影響工業4.0發展的第二因素。對于那些反映取得了好的和實質性進展的受訪者調查結果顯示,他們花費在工業4.0發展中的平均研發預算約為18%,而在工業4.0進程中沒有或者取得了有限進展的受訪者花費則低于8%。
第三個影響因素是企業對于工業4.0發展的關注程度。90%取得成功的制造商優先采用工業4.0的研發成果,而這個群組有70%的人認為他們取得的成果有限。在所有可能應用的工業4.0研發成果中,成功的制造商頻繁應用的技術為以下幾方面:數字績效管理、實時供應鏈優化、數字質量管理、遠程監控和控制、預防性維護以及智能能源消耗。
(三)其他制造業仍止步不前
調查結果顯示,60%的制造商面臨更多的現實障礙,在去年一年中取得成果有限或根本沒有取得成果。在所有的障礙中,一些會在最初環節產生影響,而其他則會在公司發展過程的更高層級顯現。影響制造商工業4.0工作開展初期的五大障礙如下:
一是公司內不同組織機構之間的協調困難。很多公司在打通內部研發、制造、銷售和財務部門之間的聯系方面存在困難,而這些障礙最終會影響工業4.0發展戰略協調工作,以及整個組織內部的發展規劃。
二是缺乏實施激進轉換的勇氣。很多制造商承認,他們在引入實施工業4.0計劃所需的技術和改變公司內部的組織形式等方面缺乏勇氣。
三是缺乏必要的人才引進。例如數據科學家等相關人才的引進。許多制造商在工業4.0程序應用方面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相關專家,而當與第三方供應商合作時,又會給制造商帶來更多額外的擔憂。
四是對于與第三方供應商合作的網絡安全狀況的擔憂。實現工業4.0程序應用通常需要與第三方技術或者軟件公司對接,以及供應商合作,而這種對于公司數據的分享則使公司對合作伙伴產生更多的憂慮。
五是缺乏在IT領域投資的典型商業案例。許多公司尚未開發出一個典型的業務案例,用于判定工業4.0相關應用程序在本組織內部的實施情況,如對于數據和系統架構的投資判斷等。
對于已經實施工業4.0的企業來講,未來主要面臨三個額外的障礙:
第一,在與第三方供應商合作時的數據所有權問題。除了對網絡安全問題的擔憂,制造商也擔心他們在與第三方技術和軟件供應商合作的過程中失去對企業數據的所有權。尤其是目前生產合同條款中對于數據所有權的相關規定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保障制造商權益。
第二,工業4.0進程中內部供應和第三方供應商選擇的不確定性,以及缺乏對供應商作出適當選擇的能力。許多公司不能有效判定哪些活動可以通過公司內部處理,而哪些需要通過第三方技術或相關供應商配合實現。此外,很多制造商對于工業4.0環節中哪些部分需要相關供應商協助了解甚少。
第三,為實現工業4.0整合不同來源的數據也是一大挑戰。大多數應用于工業4.0的程序都是建立在不同數據庫的基礎上的,將這些數據加以整合是工業4.0順利實施的關鍵,而這個數據集成過程則是個艱難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