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布研究報告,概述了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并暢想了2030年它將如何融合并影響人們的生活,并就人們如何最好管理和確保人工智能的優勢提出了建議。

于是,《科學》雜志總結了2030年將成為人們生活一部分的5項人工智能技術。
智能交通信號燈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十字路口并沒有車輛行駛,但卻仍需要等待紅燈熄滅。交通信號燈通常都被設置了統一的程序,按照固定時間運行,除非交警在特殊事件或者緊急情況下對其人為干預。
而智能交通信號燈則能解決上述尷尬情境。它們利用照相機、道路傳感器、人工智能系統收集數據,參照車流量進行調整,從而更優化地處理交通堵塞、行人安全通行等問題。
這不僅能減少交通壓力,還能降低汽車因空轉帶來的空氣污染和汽油消耗。目前,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團隊已經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和華盛頓州貝爾維尤等地測試了智能交通信號燈的實用性。也許,到2030年,它們將出現于每條街道上。
智能家居
除了智能恒溫箱、觸摸屏冰箱,15年后,智能機器人將融入家庭。智能家居能夠學習電視或者音樂里的內容,并能依據每個家庭每個人的作息規律,個性化調節燈光強度以及室溫。它們還能提醒主人提前準備即將到來的家庭聚會,并在冰箱食物告罄時發出警報,或基于食物儲存情況為主人提供食譜。
人工智能可以根據使用者個人喜好和特質進行個性化調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學生還制作了能將人安全送到冰箱前然后返回的“robocouch”。就像沙發沖浪!
人工智能醫生
盡管醫療技術發展迅速,但醫生的問診過程依然沒有改變:患者描述病癥或者不適,醫生據此開出各類化驗單或處方。而人工智能則能讓患者對著計算機描述癥狀,并快速縮小發病原因的范圍,從而讓醫生集中精力診斷。

通過先進的語音識別技術和獨立從數據庫中匹配病癥的能力,機器人助手能加快醫生的預約,減少誤診率。將來某一天,手機上的一個app或許能夠在家里對患者進行診斷。
預測犯罪
電影《少數派報告》講述了人類利用“先知”預測犯罪行為并加以制止的故事。這樣的感知能力或許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實現。2030年,人工智能將運用于維護社區安全。
目前,很多警察部門已經利用數據庫分析犯罪趨勢、檢索罪犯,但智能計算機系統在某天或許能實時且自動分析犯罪數據。通過比較犯罪地點、過程,人工智能可以作為獨立顧問,給警務人員提出工作部署建議。
人工智能甚至可以分析犯罪嫌疑人和已知罪犯之間的關系,從而預測他們可能的交集。當然,這一技術仍存在漏洞,例如,輸入計算機的數據會受到程序員或者警官個人偏見的影響。
機器人助教
2030年,學校里的助教可能不是人類。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應對大學生的問題,同時協助教授對學生進行評分。計算機程序,甚至人形機器人,將學著掌握不同學生的優勢和劣勢,促使他們個性化發展。
亞特蘭大佐治亞理工學院團隊利用智能助教運行了一個在線課程,幾乎沒有學生意識到回答他們問題的竟然是一個計算機程序。機器人可以成為交流伙伴,而不僅僅局限于電子教科書。